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响应教育部、国家语委号召,2025年7月下旬至8月初,江西财经大学重点立项团队 “语泽黔乡”推普实践队奔赴贵州省开阳县、黔东南州肇兴侗寨与郎德苗寨,开展了一场跨越城乡、聚焦多群体的深度推普实践。依托校地协同机制,实践队创新采用分层教学、场景实训模式,精准破解“一老一小一经营”核心群体的语言困境,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促进民族团结、服务地方发展贡献了青春智慧与力量。
精准把脉:校地协同构筑长效机制
行动伊始,实践队便将机制建设置于首位。7月29日,在开阳县第二小学,实践队与县教育局、语委办及校方召开专题座谈会。开阳县第二小学校长况时昌对实践队表示热烈欢迎,并阐述了学校推广普通话的坚定决心和已有举措。县教育科学培训中心党支部书记袁仁刚提出“保护方言文化”与“推广国家通用语”并重的指导方针。实践队指导老师李昱代表团队承诺,将发挥高校专业优势,为基层提供精准长效的语言服务支撑。县语委办负责人陈海燕详细介绍了当地推普常态化机制,包括课堂普通话强制使用、经典诵读大赛、推普周活动及严格的教师普通话等级要求。此次座谈为实践队后续精准施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实践队与开阳县教育局、语委办及开阳二小领导举行推普工作座谈会,
共商校地协作长效机制后合影留念
下沉服务:语言赋能直抵民生一线
在开阳县,实践队将服务延伸至基层社区。队员们携带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编印的《普通话推广指南》,深入居民聚集区设立流动服务站。面对老年群体,重点解决医疗文书阅读障碍,将药品说明书中的专业术语如“口服剂量”、“禁忌事项”按照普通话对照解读;针对学龄儿童家庭,则提供入学材料填报指导,规范表述“监护人信息”、“健康状况”等关键内容。活动巧妙结合医保等民生政策宣传进行场景教学,累计服务居民300余人次,发放手册200余份,切实打通了语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图为实践队员在开阳县社区流动服务站,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与普通话场景教学,
解决民生实际需求
分层破障:精准滴灌破解核心痛点
实践队精准识别不同人群的语言需求痛点,实施分层教学与场景实训。
温情化解亲情隔阂(聚焦老年群体):在肇兴侗寨(侗族人口超90%)和郎德苗寨,语言障碍常导致留守老人与在外务工子女沟通困难。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火塘边、风雨桥廊、村民家中甚至古井旁,摒弃刻板教学,采用“聊天式”浸润法。
他们巧妙利用竹篓、纺车、侗布等身边实物作为直观教具,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一对一教授“你好”、“谢谢”、“吃饭了吗?”、“身体好吗?”等高频用语,并制作简易记忆卡片。82岁的侗寨吴爷爷学习后欣慰表示:“现在能听懂崽崽(孩子)电话里的关心,也能用普通话回一句‘好’,感觉更亲了!”
破除产业发展瓶颈(对焦中年经营者):针对侗寨、苗寨中从事旅游服务、特色产品(侗布、香禾糯、民宿)经营的村民普遍存在的“怕说不好”心理,实践队在风雨桥畔、鼓楼下、店铺前、古井边等经营核心区,灵活开设“移动小班”和“一对一辅导”。
队员们精心设计“游客询价与报价”、“特色产品讲解(如‘这侗布花纹代表吉祥如意,纯手工制作’)”、“民宿入住指引”等高频实用场景剧本,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和反复跟读进行实训。侗布店主杨女士反馈:“以前怕说错不敢多讲,现在学了实用的话,能主动介绍,客人听得明白,我做生意信心足多了!”这种“即学即用”的模式显著提升了经营户对接外部市场的能力。
激活未来语言潜能(点燃青少年热情): 在开阳县第二小学,实践队面向三四年级学生设计系统课程:通过可视化舌位模型攻克西南方言区平翘舌、前后鼻音等发音难点;创新开展“词语开花”(快速联想拓展词汇)、“耳语传递”(方言易混词精准度测试)等趣味游戏,寓教于乐。
在郎德苗寨的吊脚楼内,队员们则将苗家童谣改编为普通话儿歌,引导孩子们用普通话分享本民族故事片段,欢声笑语中点燃了学习热情,播种下语言自信的种子。
语言筑桥:共绘黔乡振兴新画卷
从开阳县校地协同的机制构建,到肇兴侗寨风雨桥畔、郎德苗寨古井边和吊脚楼内的温情教学与场景实训,“语泽黔乡”推普实践队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钥匙,成功解锁了少数民族地区亲情联结的障碍、产业发展的瓶颈与文化传承的活力。开阳县教育局相关负责同志高度评价:“高校专业力量的下沉,为乡村语言生态注入了可持续的活力!”夕阳下,侗寨巍峨的鼓楼飞檐与苗寨古老的风雨桥,共同见证了这群青年学子如何用普通话架起沟通的桥梁,将散落在黔山秀水间的希望星火串联,照亮了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广阔未来。(图文/江西财经大学“语泽黔乡”推普实践队 一审/李昱 二审/廖波 三审/张志军)